我觀察過一些網劇,在媒體上名氣不大,但點擊率驚人。想知道這些劇平臺和制作方是怎么分賬的?
就在之前,因為工作原因,寫了會計劇的資料匯總~
分賬劇不同于大家熟知的臺劇、網劇、網劇三種分類模式,而是根據劇集的制作和收入模式進行分類。在這個分類下,連續劇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版權劇、自制劇、分賬劇。
作為觀眾,劇集是分賬劇、自制劇還是版權劇并不重要,但對于影視公司來說,這三種類型的劇有著天壤之別。過去,分賬劇曾經是“未售出劇”的避難所。現在隨著這個市場的逐漸成熟,出現了很多分賬劇,這片藍海也逐漸引起了平臺和用人單位的關注。分賬劇有以下特點:
(1)主題新穎,垂直,受眾群體明確,通過線上渠道分發更精準。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符合互聯網發展的理念。如果說傳統劇集是“to B”,其最終買家是平臺,那么分賬劇就是“to C”,最終買家是終端觀眾。“to B”是有天花板的,“to C”的真實天花板會遠遠高于“to B”的上限;(2)體積小,轉化率清晰透明,風險低,可控;(3)一般采用12集季播模式(一周一集,一季剛好覆蓋三個月),保證節奏的完整和緊湊,單季成本可控制在3000-4000萬元。“小而美”的特點給了制作方一個“取大”的機會。
目前網劇平臺的分類大同小異,呈現出分類劇、VIP會員、優質劇獨家播出和非獨家劇并存的局面。我們還是以三個平臺為例。愛奇藝和騰訊的方式相似,同時更注重獨家和非獨家合作的不同核算模式,而優酷更注重看劇。簡而言之,三大平臺各有各的商業訴求,差異成為了彼此競爭的關鍵。
那么這種分賬模式會給片方帶來什么不同呢?讓我們來解數學題:
假設某平臺的發行比例為A,現有劇集數為B,單集T分鐘/集,投入成本為X萬元/分鐘的網劇定價為C元/季,該網劇后續期間總有效播放次數為D萬次,那么影片達到盈虧平衡點時分鐘成本X與轉化率Y的關系(轉化率y=總有效播放次數d/(?廣告期不算)):件收入=d*(c/b)*a=(y*bn)* (c/b)*a=acny件成本=x*t*b根據盈虧平衡,acny=tbx得到: x=(ACN/TB)* y。
根據愛奇藝在2018年3月17日招股中的公告,截至2018年2月底,愛奇藝付費會員數達到6010萬。次日,騰訊宣布,截至2018年2月28日,其付費會員已達6259萬。三大網絡平臺中,只有優酷的會員身份成了謎,阿里的財報中也只出現了“日付費用戶數同比增長”的委婉表述。那么我們合理假設其同期會員數為6000萬。然后在滿足各平臺最低準入條件的情況下,——
【愛奇藝】n=6010,t=20,b=12=25acy那么,會計制度下盈虧平衡點隱含的分鐘成本就是:
折算率:a類、b類、c類和d類(單位:萬元)。38960.68868688686
顯然,在一定程度上,收視率越高,制作成本越高。根據目前市面上比較好的網劇制作成本在15 ~ 20萬/分鐘這一事實,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結論:
A級、B級網劇轉化率達到10,即每集能讓10個會員用戶觀看6分鐘以上,影片可實現回歸;對于8萬/分以下的超低價網劇,也有可能以較低的收視率和較低的轉化率盈利。
【優酷】同理,我們可以得到x=(n*c*y)/(2*b*t),n=6000,t=30,轉換率和成本per的關系
似乎集數越長,切片分割越大,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們以一部一般成本15萬/分鐘的中等質量網劇為例。當劇集長度延長到23集時,會員用戶的轉化率可以達到14,遠高于更長的劇集,所以這對電影來說是一個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經過計算,優酷的計費規則的優勢只有在劇集時長超過62集后才能體現出來,超過的越多,影片在每分鐘同等成本下所能達到的轉化率就越高。然而,實際情況是,程瀟的地方戲要達到這樣的體量是不現實的。即使有,也有很大的注水可能性,進而影響會員的觀看粘性,對于注重用戶觀看時長的“優酷模式”來說,無異于“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操作。
【愛奇藝還是優酷?假設一部劇在兩個平臺的評分都是0,那么在盈虧平衡點,哪個平臺的核算體系隱含著更高的轉化率?(注:愛奇藝昵稱為1,優酷昵稱為2)
由此獲得的轉化率為: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無論劇集多長,在兩個平臺的收視率都能達到的情況下,愛奇藝計費所能達到的用戶轉化率都高于優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