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調整是否要做會計分錄?
邊肖被問到這個問題突然不知道如何回答。
你說應該是會計分錄,好像沒有涉及。我們通過增加或減少的方式將財務報表利潤總額轉為應納稅所得額。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是以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的形式填寫數據,不涉及任何賬務處理。
你是說它不做會計分錄?但是我們在計算調整后的實際企業所得稅時,要做一個分錄,這個分錄實際上是各種調整的結果。
邊肖舉例說,會計公司2021年財務報表利潤總額為100萬,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我們在2021年結算企業所得稅時,做了如下調整。
本來如果沒有調整,企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是25萬。
入門也簡單。
借方:所得稅費用25
貸: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25
但是現在有一個稅收滯納金的調整,繳稅增加了一萬。你認為這個調整應該作為一個條目嗎?
事實上做到了,最后繳稅結果變成了25.25萬。
該條目變成
借方:所得稅費用25.25
貸: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25.25
顯然,該分錄涵蓋了受調整事項影響的企業所得稅2500元。
所以如果有朋友問,企業所得稅的調整是會計核算嗎?你看,這個過程是不必要的,但是結果已經通過條目體現出來了。
其實這是所得稅最簡單的會計處理。
如果你正在使用會計準則,那么你應該已經學習了所得稅費用會計。你要知道,除了所得稅費用,我們還有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這些科目什么時候用?
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一個稅調,那就是1萬元的滯納金。滯納金調整后,稅務局不會再給你調回來,就是你來繳稅,這叫永久差額。
永久性差異是因為稅法和會計準則規定的會計口徑不同。比如你在賬戶里支付了一筆費用,但是稅法不承認這筆費用,那么稅法上的費用就少了,利潤就多了,稅就多了。
長期差異只影響當期應納稅所得額,不影響以后期間的稅額。當期調了就調了,以后不可能調回來。
這樣的差異其實不少。
(一)非法經營罰款和罰沒財物損失。
(2)各種稅的滯納金和罰款。
(3)各種非救濟性公益損失和贊助費用。
等一下。
除了永久性的差異,我們還有暫時性的差異,暫時性的差異,從名字上就可以理解,就是差異的影響是暫時的,現在的調整也涉及到后面的調整。
典型的是固定資產折舊。
邊肖舉例說,會計公司一臺機器設備的固定資產原值100萬,本期折舊20萬,分五年。稅法上,你的最低固定資產是要按照10年折舊的,也就是說當期只能進10萬,每年有10萬的額外優惠。
稅法規定的最低折舊年限
這個時候,我也需要進行稅收調整。2021年扣除20萬折舊,我的總利潤是100萬。現在你只允許我扣10萬,那么我的利潤總額應該多10萬,我還應該按25繳納企業所得稅。
事實上做到了,最后繳稅結果變成了27.75萬。
條目變成了嗎?
借方:所得稅費用27.75
貸: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27.75
如果你是小企業會計準則,這樣做是可以的。
但如果你是企業會計準則,我們就得比別人多考慮一點。如此簡單粗暴的錄入,會導致所得稅費用的處理不符合會計準則最基本的資產負債定義和權責發生制。(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為什么?
與罰款的差異不同,折舊年限的稅收差異是一種永久性的差異,只是由于時間性差異造成的不同時期所得稅的差異。你當期繳納的所得稅以后再轉回。
企業會計準則中資產的定義是什么?
資產,是指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并且預計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所以多交所得稅實際上會導致以后少交所得稅,這也符合企業資產的定義。在會計準則下,既然多繳稅符合資產的定義,就不能直接確認為所得稅費用,而應該按照資產的定義確認為資產。
這項資產的名稱叫做遞延所得稅資產,因此會計分錄如下:
借:所得稅費用25.25萬元;借:遞延所得稅資產25000元;貸: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27.75萬元。
很明顯,其中25000遞延所得稅是由于稅的暫時性差異而計入的,是企業的一項資產,以后轉回時會使企業少繳稅。
因此,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的根本目的是讓報表使用者更多地了解企業真實的資產和負債情況,反映相關資產和負債在未來的所得稅影響。在繳納企業所得稅的過程中,因暫時性稅收差異而暫時多繳和暫時少繳的所得稅,不是費用,而是企業擁有的可以向稅務局主張的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需要在未來支付的負債(遞延所得稅負債)。
因此,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要明確區分哪些是暫時性差異,哪些是否需要計提遞延所得稅,并按規定計提。
就像上面的折舊差額一樣。
企業是5年折舊,稅法至少是10年。前五年企業會因為折舊差異多交所得稅,所以多交的部分會計入遞延所得稅資產。
由于會計折舊完了,后面會逐步扣除。
這是典型的暫時性差異和遞延所得稅處理。
再比如,大叔公司2021年利潤總額500萬,又剛買了500萬臺設備,允許一次性抵扣,那么假設調整后的應納稅所得額為0,所得稅為0。
其實這也是暫時的區別。現在少交的500*25的稅將來會流出,符合負債的定義。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預計將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
因此,這部分應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
借方:所得稅費用500*25。
貸項:遞延所得稅負債500*25
同時,所得稅費用也符合我國會計準則的權責發生制。屬于本期的費用不論是否為支出都計入本期,不屬于本期的費用即使是支出也不能計入本期。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費用不屬于當期,不能確認通過當期遞延所得稅費用轉回。
事實上,你可以發現,如果存在暫時性差異,你最終確定的所得稅費用總額不包括暫時性差異的影響。
所以所得稅調整做不做,你要有個大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