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
1、盤盈,原因尚未查清:
借:庫存商品,貸:待處理財產損益——待處理流動財產損益。
2、查明原因后,屬于收發計量等:
借:待處理財產損益——待處理流動財產損益,貸:庫存商品。
庫存商品盤虧的賬務處理:
1、盤虧,原因尚未查清:
借:待處理財產損益——待處理流動財產損益,貸:庫存商品。
2、查明原因后:
借:其他應收款(有責任人賠償部分)、管理費用(管理不善)、營業外支出(非正常損失),貸:待處理財產損益——待處理流動財產損益。 我在學習 CPA-會計 科目的時候也遇到這個問題。
庫存股,通常都是在企業回購股票時產生的,說白了就是公司用錢買了其他投資者的股票,存到自己兜里。
剛學到的時候我很懵逼,事情還能這樣做?理由有二:
這他媽不是鬧呢嗎?公司是所有者的,你拿所有者的錢去買所有者的權力,然后擱到自己褲兜里叫庫存股,這不是搶錢嗎?做分錄時也很奇怪,“庫存股”到底歸屬于那個基礎科目搞不清楚。照理說應該是“資產”,畢竟是“庫存”,但購買時的分錄,這家伙是記在借方,貸方是銀行存款。也就是說減少了“銀行存款“增加了“庫存”,應該是資產內部互換。但它不能算“資產”,因為第一條資產的定義就不符合,它沒辦法給公司帶來經濟利益。自己有了自己的股票,拿自己的利潤給自己分紅,這不能算成是自己的盈利,對吧!不然沒完了,禁止套娃。”負債“更不可能,這玩意很明顯不會有利益流出企業了。“所有者權益“也有可能,但擺明了那么大的”股本“科目和”股本溢價“科目不用,實質上也很符合,畢竟一部分股東退出了,相應的“股本”和“股本溢價”應該減少才對。但它偏偏不用,非用個“庫存股”。借貸方面也是,“庫存股”明明是之前沒有的,是增加的,但“所有者權益”的借方應該是減少才對。
直到我使用“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去考慮:
公司花了錢,買了其他投資者的股票。
別整那么多幺蛾子,這不就是投資者退股了嗎!
投資者拿到了自己想得到的退股金,公司的這部分所有者權益自然跟著減少。
非得說成是公司買的,一個主動性方向的區別,就把人搞暈了。
接下來,考慮借貸方向的問題。
銀行存款(資本)減少了,所有者權益自然會跟著減少(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但“庫存股”明顯增加了,解釋只能有一種:
“庫存股”是個罕見的“所有者權益“科目下”股本”和“股本溢價”對應的準備類科目,借貸方向是相反的。
媽的,準備類科目加個“準備”倆字好不好,別人都加啊。是不是玩不起?
既然是準備類科目,那這東西就是用來抵減的中轉站,不會有股本那樣的對公司權力。
后來閱讀了更多的資料,果然:
庫存股無投票權庫存股無分配股利權庫存股在公司解散時不能變現(廢話,公司自己持有,公司都解散了,變現給誰?)這樣,事情就清楚了。
“所有者權益“在最開始購買”庫存股“的時候就減少了,之所以沒有記錄在”股本“和”股本溢價“中,是因為”庫存股“是一個準備類科目,是在固定期限內需要銷毀的。銷毀的時候,會和“股本”“股本溢價”沖抵。
未銷毀的“庫存股”,可以用來交換職工或者其他方的服務,相當于職工或其他方用服務換了錢,再用錢換了股票。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職工股份支付行權的時候,并沒有“股本”這個科目參與就能把股票分給職工,因為對應的“股本”并沒有注銷,只需要換一下名字就好,不需要額外增加“股本”。
對應分錄如下:
回購股份時(此時所有者權益已經減少了。):
借:庫存股貸:銀行存款注銷時
借:股本(庫存股對應的股數,乘上每股票面價值) 股本溢價(倒擠的金額)貸:庫存股(注銷的金額)股份支付職工行權時(記得給股票改名)
借:銀行存款(職工支付的行權金額)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職工的服務確認為費用的金額)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倒擠的金額,也可能在貸方)貸:庫存股(購買職工服務的對價)賣給某人時(不知道這種操作行不行,還沒學到)
借:銀行存款貸:庫存股……
看到這個科目,我很氣憤。
其實只需要改名叫“庫存股準備”或者“注銷股準備”,那么大家就都會理解了。
科目名字涉及面太廣,更改很麻煩,那麻煩每年一本的教材上,涉及“庫存股”的地方添上一句,是“股本”和“股本溢價”的準備類科目,所有的事情也都解決了。
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余額”、“凈值”、“價值”;比如長期借款的借方應該記錄的是現值之類的問題。
這些內容,本來改個名字或者注釋一下,就可以節約后來者大量的時間,偏偏一句都不提,一定要等人誤入歧途,明年再來。
更不要提教材中還有令人氣憤的文字,比如2020年會計第194頁的例題中的“離職比例為每年10”之類的地方。
這種地方讓學習者不僅僅要面對復雜的規則,還要提防來自于授業者不作為的人為障礙。
等我學完了,我把所有陷阱都找出來,一個個全給它們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