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在后臺問曉智“會計分錄"怎么區分借貸關系所以今天我來告訴你什么是借貸?
借貸到底是什么?
會計是一門語言。將公司的業務信息轉換為財務信息。否則,完成一項業務,你得用一大段文字來描述,不累,也不好數。
就像文言文需要翻譯一樣,我們也需要理解會計語言,翻譯成具體業務,或者把具體業務翻譯成會計語言。
先舉個例子。
假設我們成立一家曉智有限公司。
于是曉智買了一臺辦公用的電腦,花了1000元,通過銀行賬戶花掉了,于是我們就據此做了一個分錄:
借方:固定資產1000元。
貸款:銀行存款1000元。
你為什么這么做?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些定義。通過這項業務,我們增加固定資產(電腦)1000元,減少銀行存款1000元。此時,為了語言簡化,會計將資產的增加定義為借入,資產的減少定義為借出。所以我們只是借了固定資產1000元,借了銀行存款1000元。我們來解決一下,好嗎?
借方:固定資產1000元。
貸款:銀行存款1000元。
另外,資產有哪些科目,后面會講到。目前知道固定資產和銀行存款都是資產就夠了。
其實很好理解。你的電腦和錢一定是你自己的資產~
另一方面,翻譯這個分錄可以這樣理解。
借方:固定資產1000元。
就是公司固定資產增加了1000。
貸款:銀行存款1000元。
就是公司減少了1000的銀行存款。
那么這個分錄實際上引出了會計學的一個黃金法則,那就是:
有貸必有貸,貸必等額。
也就是說,我們付出1000元的錢,就一定會購買1000元的資產,所以資產必然會有增有減,也就是說,有借就有貸。我們買的資產不是10000元,更不是100元的資產,只是1000元,所以貸款會是等額的。
那么公司的成立資金從哪里來呢?我們花了1000元購買資產,但是這1000元沒有無緣無故出現在我的銀行賬戶上。它一定是由股東投資或借給我們的,所以這導致了會計上的黃金等式: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等式左邊是我們錢的流向,右邊是錢,所以兩者相等,構成了我們的資產負債表。資產負債表的原理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資產在資產負債表的左邊,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在右邊,左右兩邊的總值總是相等的。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公司成立時,股東A出資500元,朋友B向公司借了500元,這樣我們就有了1000元買電腦。我們的所有者權益和負債增加了500元嗎?當然是后面學的哪個科目。
那我們就做這個分錄:
借方:銀行1000。
貸:所有者權益(股東A)500
貸:負債(朋友B)500
這里大家會問,為什么所有者權益和負債的增加是貸款?
因為兩個標準:
1.有貸必有貸,貸必等額。
2.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公式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如果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增加,那么資產必然增加。大家增加的時候,如果都計入借方,就和借貸不一致了。因此,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增加在會計上都會計入貸方,這樣不僅借貸相等,借貸也相等。這其實是會計學中的基本定義,但也可以這樣推導,方便大家理解和記憶。
另一方面,翻譯這個分錄可以這樣理解。
借方:銀行1000。
曉智公司收到銀行存款1000元。
貸:所有者權益(股東A)500
我們的股東向曉智公司投資500元。
貸:負債(朋友B)500
曉智公司向朋友借了500英鎊。
總而言之:
1.有貸必有貸,貸必等額。
2.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3.資產的增加記為借方,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增加記為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