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增加值率怎么算
增加值率=增加值/總產出*100%
在統計學中,用于計算增加值目前有三種計算方法: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在這三種方法中計算增加值率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是使用生產法來算。
生產法,顧名思義是從生產過程中創造的貨物和服務價值入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貨物和服務價值,得到增加價值的一種方法。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生產法增加值計算公式:
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增加值率越高,中間投入越少。
擴展資料:
統計學方法
常見的數據統計方法有:表格、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以淘寶運營童裝店為例,為了方便統計每半個月的銷售額,現在用以上這四種統計方法來演示一下。
1.表格就是通過畫格子的方式來統計數據,在這里可以畫三行橫線,得到兩條細長的格子,再把這兩行均勻的分為15個上下格子。橫一為日期,橫二為銷售額,半個月下來都填進去就一目了然。
2.折線是通過畫點,把15天的銷售額都連成一條折線,通過上下起伏來看波動的數據。先畫一“L”形,橫線作日期,豎線作銷售額,銷售額可以自己寫一個數,一直往上數與數之間相差一樣。均勻的把橫豎線分為15份,每個日期對應多少銷售額,就在“L”的半框里,以對應的日期和銷售畫橫線和豎線,交叉的位置取一點。然后每天如此,再用直線連接這15個點,就能清楚的看到這半個月哪一天銷售最好,哪一天銷售墊底。
3.條形統計圖作出的是條狀的數據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一樣,畫“L”,橫為日期豎為銷售額。只不過這里不畫點點,畫倒立的長方形,然后通過高高低低的條形圖來分析半個月的銷售額。
4.扇形統計圖就是把一個圓形,平均分為15份,一個月下來把所有的日銷售額加起來,用當天的數據除以總數,乘以百分數。每一分里寫上日期和當天銷售額占總數的百分比,用這個百分數來統計半個月的數據。每個圖的做法都不一樣,但表達的意思都是同樣的,這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幾種數據統計。
工業增加值率的計算公式
其計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
工業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現價)/(工業總產出(現價)+應交銷項稅額)×100%
由于工業總產值中不含增值稅,而工業增加值中含有增值稅,為了保證式中份子、分母項計算口徑一致,因而應將工業總產值還原為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口徑。
什么是經濟增加值率
1、經濟增加值(EVA)=稅后營業凈利潤-資本總成本=稅后營業凈利潤-資本×資本成本率即:EVA=NOPAT-Capital Charge
2、經濟增加值即經濟附加值,英文縮寫EVA(Economic Value Added)是經濟增加值的英文縮寫,指從稅后凈營業利潤中扣除包括股權和債務的全部投入資本成本后的所得。其核心是資本投入是有成本的,企業的盈利只有高于其資本成本(包括股權成本和債務成本)時才會為股東創造價值。
公司每年創造的經濟增加值等于稅后凈營業利潤與全部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其中資本成本包括債務資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資本的成本。從算術角度說,EVA 等于稅后經營利潤減去債務和股本成本,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Residual income)。
EVA 是對真正 "經濟"利潤的評價,或者說,是表示凈營運利潤與投資者用同樣資本投資其他風險相近的有價證券的最低回報相比,超出或低于后者的量值。EVA是一種評價企業經營者有效使用資本和為股東創造價值能力,體現企業最終經營目標的經營業績考核工具。
擴展資料
:
經濟增加值的作用:
經濟增加值提供更好的業績評估標準。經濟增加值使管理者作出更明智的決策,因為經濟增加值要求考慮包括股本和債務在內所有資本的成本。這一資本費用的概念令管理者更為勤勉,明智地利用資本以迎接挑戰,創造競爭力。
但考慮資本費用僅是第一步,經濟增加值還糾正了誤導管理人員的會計曲解。在現行會計方法下,管理者在創新發展及建立品牌方面的努力將降低利潤,這使他們盲目擴大生產,促進銷售以提高帳面利潤,而公司體制的升級更新就無從談起了。
經濟增加值率計算公式和經營貢獻度計算公式是什么?
(1)產業部門貢獻和貢獻率的計算 產業部門貢獻指產業部門增加值的增長所引起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即經濟增長率)的增加額,產業部門貢獻率指在經濟增長率中各產業部門的貢獻所占的份額。計算公式如下: 某產業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該產業部門當年增加值-該產業部門上年增加值)/上年國內生產總值 某產業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該產業部門增加值增量/國內生產總值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中,經濟增長率僅指不變價增長率,從而產業部門的貢獻和貢獻率也僅指按不變價格計算的指標。而國內生產總值的現價和不變價往往是不同的,各產業部門增加值價格變化的比例也往往是不同的,所以一般情況下,不能用現價計算的結果來代替可比價結果。后面要介紹的需求拉動和拉動率以及地區貢獻和貢獻率也是如此。
(2)需求貢獻與貢獻率的計算 需求貢獻和貢獻率通常也稱為需求拉動和拉動率,需求拉動指各種最終需求的增長所引起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即經濟增長率)的增加額,需求拉動率指在經濟增長率中各種最終需求拉動所占的份額。計算公式為: 某種最終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該最終需求當年增量/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增量 某最終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某最終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貢獻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要先算貢獻率,再算貢獻,原因是從需求角度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與從生產角度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和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往往是不同的。
什么是產業增加值率
增加值率指在一定時期內單位產值的增加值
例:工業增加值率指在一定時期內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 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間消耗的經濟指標
增加值和增長量的區別是什么?
一、公式不同:
增長量=報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分為累積增長量和逐期增長量。
這是兩個時期某個指標的比較值。
二、含義不同:
“增加值”一般是指“國內生產總值”的各行業構成值,比如:農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建筑業增加等等.生產法計算就是: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這是某時期某個指標值。
注意
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增加值率計算公式:
增加值率=增加值/總產出*100%。
增加值率越高,說明中間投入越少。